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区) 企业文化 工投文苑

东港“唱书人”

发布时间:2022-07-08 阅读量:

□  杨 波

七八十年代的老盐场人的文化活动“斗鸡”“躲找找”“打游击”“六步洲”“打梭子”……丰富多彩,晚上圩子里的“唱书”却更让我们记忆深刻。

当年“唱书”最有名的要数民间艺人郁洪奎,他是徐圩盐场东港工区家喻户晓的盲人“唱书人”,因为小时候家境生活贫穷落下眼疾,造成双目失明。他聪明好学,小时候常常跟随父亲左右看戏、听书,用心揣摩敲鼓唱书技艺,成人后又拜师学习“淮海锣鼓”,唱功日渐丰厚。

郁洪奎擅长的书目如《杨家将》《岳飞传》等古书,还有革命题材《平原枪声》等战争故事,时至今日想起他眉飞色舞唱书情景,还让人意犹未尽,难以忘怀。先生的说唱功夫和锣鼓手法令人叫绝。只听他一手敲锣一手点鼓,抑扬顿挫地说唱风格扣人心弦。话说:“北宋初年,辽宋对垒,宋太宗赵光义五台山进香还愿,北国天庆辽王定下毒计,在幽州摆下鸿门宴,邀宋王爷赴“双龙会”……他说一段唱一段还会调动现场气氛,说唱声情并茂,肢体扭动配合着唱词做出各种动作,面部表情也是夸张有度,时笑时怒,紧张得意,惟妙惟肖,故事情节让他演绎得活灵活现。所有人被逗的一会哈哈大笑,一会愁眉不展,现场情绪被他拿捏得恰到好处,说到高潮处,他会拖着长腔来一句且听下回分解。

一年四季,“唱书人”他没有一时清闲过,这家请那家带。要想请到他还得提前预约,要不然还真是“吹鼓手排队——挨不上号,”忙碌的不逊于现在的“明星”。七八十年代初,盐圩下交通很不方便,为了请到郁洪奎,生产组长便早早安排年轻力壮的青年工人,用推上盐车把他接到小组里。为了延长表演说书时间,弄上二两山芋干白酒那是不可缺少的,母亲还特意准备了下酒的小鱼白虾“一锅熟”招待他。

无论严寒还是酷暑,人们为了听到郁先生的“唱书”,摇动芭蕉扇驱赶蚊虫;冬天里大家围坐一起,不怕寒冷,聚精会神聆听言语中他所描绘的刀光剑影、金戈铁马,真的让所有人当了一次英雄,如同亲临战场,杀敌报国。

如今,徐圩盐场东港工区的影子已被石化园区所覆盖,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厂房让我们无法找到当年盐田的模样,一代盐场人的生活趣事片段就像郁老先生响亮的“唱书”声,镌刻在我们的脑海中,久久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