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区) 企业文化 工投文苑

芦苇情

发布时间:2019-05-30 阅读量:

□  周新明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全国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却都一样。清香的粽子哟,牵扯着曾经那些关于芦苇的回忆……

春风拂过,河边枯黄一冬的芦苇塘里,参差不齐的一片鲜绿星星点点的探出了头。在接下来漫不经意的几日里,新芽竟已窜至老去的芦苇一半高,好像一夜之间突然冒出来似的。是啊,万物复苏的季节怎可缺少它们的点缀。

从芦苇泛青开始,细长的叶儿就开始有所为了。经灵活的手指反复紧绕几圈,遂成了孩子口中天然的哨子。不知什么原因,一个杆上折下的叶子做成口哨吹出的声音却不尽相同:有的尖细如蝉鸣悠远,有的清脆似鸟叫婉啭,有的却只能像哑了嗓子般“嘶嘶”作响。因为有它,欢声笑语常常洒满儿时放学的路。

待到农历四月间,青青的苇叶已经宽似孩童的手掌一般了。这时的它们仿佛是专门为迎接端午节的到来,更加努力地生长着。路边、河塘里,甚至家前屋后,总有成片成片的芦苇叶等着人们采摘,密密匝匝的不管采几茬也总是不见少。当清香的苇叶裹牢香黏的糯米,一个个精致可口的粽子跃然而出,犹记得那甜蜜的香气弥漫于整个初夏的天空,为燥热的季节凭添了一份美好。

芦苇依旧生长着,秋高气爽的日子里,玉树临风般的挺拔。它贪婪地吸收着大地给予的营养,不断地让自己的“腰杆”壮实起来。

“风吹芦苇鸣,残雪满板桥”,如同被风霜染上了颜色,此时的芦苇倏地由青转黄。在老一辈人的手中,这时节的芦苇才是真正的财富。

几十年前盖房子离不开它们:勤劳的人们挑选一大片粗壮的芦苇齐刀砍下,两头截齐整理好成捆运出去,卖给那些需要盖新房的地方。有些闲不住的妇女们则趁着空闲的时间,帮主家扎柴籽以挣几个闲钱,艰苦的日子硬是被这些长满老茧的双手七零八凑地打拼滋润了。

一道芦苇编就的简易篱笆就能充当隔开左邻右舍的“围墙”;半人高的“笆门”也是圩下人家的一道特殊风景;偏屋垒墙同样用到芦苇;就算再纤细瘦弱的,终不济也是能作煮熟美味饭菜的柴火。

摇曳的芦苇青了又黄,黄了又青。生活在盐场多年的人啊,怎能对芦苇没有深深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