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区)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

感悟《活着》

发布时间:2019-12-13 阅读量:
感悟《活着》
靳 静
终于读完了余华的《活着》,心中仿佛压了一块石头似的,沉甸甸的,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想要发泄,却好像拳头打在棉花上一般。作者采用主人公徐福贵自述的方式,将其悲惨一生不急不慢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年少富有时,贪图美色且沉溺于赌博,导致倾家荡产,将自己的父亲给气死了;想要重新做人,可是为了给生病的母亲请郎中,到了城里却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差点死在了战场上;历尽千辛万苦回到了家里,母亲早已过世,女儿凤霞因为经历一场高烧留下后遗症,成了聋哑人;人到中年,在县城读书的儿子有庆因为给难产大出血的县长夫人献血,被庸医无情抽血过多而死;丧子之痛导致妻子的病情加重,卧床不起;落下残疾的女儿终于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可好景不长,死于产后大出血;妻子家珍再也经不住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打击,不久去世;没过几年,歪头女婿二喜也在一次工作事故中惨死;相依为命的外孙苦根,由于嘴馋,吃多了毛豆,腹胀而死。最后,孤孤零零的一个人与老牛相伴。
《活着》,犹如一部时代更替与社会变迁史。在那个时代,像福贵这样的悲惨遭遇的底层人民不计其数,福贵只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而已。从福贵的一生也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环境:从抗战胜利,国共内战,土地改革,人民公社,直至文化大革命。他的悲惨命运,不仅仅由于年轻时犯下的错(因为这个错,反倒救了自己一命,而得到财产的牛二当成欺压百姓的地主给枪毙了),更多的是当时的背景之下,底层人物并没有决定自己未命运的权力,亦或者说是时代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历史的洪流裹挟着一切向前流动,不能适应必将被埋没,如何自处是每个人需要面对的问题,可是只有活下来一切也才能有希望。坚韧活下来的福贵无疑是那个时代的强者!
作者的文笔沉着而老练,一切的波澜起伏都在其控制之中。所谓的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虽然故事很悲惨,但是作者并没有将个人的情感加入其中,这也是作者让人钦佩的地方。就如作者本人所说,“我在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种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喜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这种境界,就像古语所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将自己的好恶表现其中,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现实,因为它连接着过去和将来。
无论怎样的一部悲剧,如果在震撼人心之余而没有引发思考,不能引导读者透过事件的本身去探究深层的东西,也就不能称得上优秀的作品。而《活着》显然做到了这一点。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数百年来,也没有谁搞清楚这一哲学命题。作者通过福贵的悲惨一生,告诉人们:无论何时何地,境遇如何,有亲人在就有活下去的勇气和意义;即使亲人全都不在了,为了他们的希望也应该好好活下去。
我们有幸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着。或许有生活的压力,但是不会有能否活着的困扰。这个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这就意味着困扰中国数千年的底层劳动人民的生存问题,终将得到彻底的解决。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人民的生活日渐美好,中国从贫穷落后日益走向繁荣富强。但是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先辈们所受的苦难,正是由于他们的牺牲和付出,祖国才能强大。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让昔日的苦难永不再发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生活是有尊严的,我们应该尊重生命。即使面对再多的苦难,也应该努力地继续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