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区)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

卢伯斌:革命赞歌

发布时间:2021-07-12 阅读量:
前些日子,看到放假回来的女儿正在读一本书,我别有兴趣地坐下来看了看,这本书名叫作《青春之歌》。
总的来说,这本小说的脉络十分的简单,就是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林道静从一位个人主义、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改造和成长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故事。她经历着“ 再锻炼、再教育和再改造”,在卢嘉川、江华、林红等先进的共产党人的引导和影响下,不断地向无产阶级学习,不断地接受着考验,最终走上了正确的人生道路。但是值得品味的是这本小说中包含的广阔、丰富的时代内涵,以及作者杨沫笔下独有的在细节上存有的文字温柔的女性笔触。
首先,林道静出场时的描写:“这女学生穿着白洋布短旗袍、白线袜、白运动鞋,手里捏着一条素白的手绢——浑身上下全是白色。”白色,不仅是纯洁的象征,描绘出林道静这样一位“朴素、孤单的美丽少女”的特征,也是她此刻尚未接触到红色革命,对此什么都不懂,还是一位有待开发和等待考验的“白纸”,同时或许对应了文章多次出现的“白骨”,正如林道静对于自己的形容“我是地主的女儿,也是佃户的女儿,所以我身上又有白骨头又有黑骨头。”
虽没有仔细阅读,但这本书中的一个小说人物是卢嘉川深深吸引了我。在这样一个革命红色小说中对于无产阶级战士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而坚守自我,为无产阶级事业献身的描写是必不可少的。卢嘉川被叛徒戴愉出卖被捕之后在狱中那一段细致让人痛心的描摹,“他的双腿已经轧断了,只有一层薄薄的血肉模糊的肌肉连接着折断的骨头,要想移动一下这样的腿那是不能想象的;而且上肢和脊椎痛得渐渐麻木了;十个被鲜血泡起的手指头肿得变成了大熊掌。”尽管如此痛苦,但他却又必须要挪动自己,只有去接近墙壁,才能去寻找他需要寻找的人,传递更多信息帮助同志们。最后卢嘉川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将讯息也是革命的希望传递了出去,身体一动也不能再动了。卢嘉川是一个领导力强,意气风发,意志坚定的一个近乎完美的青年领袖形象,他的死或许是许多读者的意难平,但是革命就是有所牺牲,有所奉献,他的出现影响了道静,而道静会带着他的理想走向革命道路。
从反抗封建家庭、要求个性解放到谋求民族的解放和阶级的解放;从对劳动人民同情到为劳苦大众奋斗;从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到一名无产阶级先锋战士。——而这正是“五四”以后,特别是30年代大多数革命知识分子所走过的共同道路。“林道静”走完了五四文学中女性没有走完的道路,完成了把个性解放的追求纳入民族历史命运道路的历程。林道静这名“同志”的成长史,山一程,水一程,必然要经历很多考验,但是她并不孤单,就像小说最后一章中描绘道静看到的那样:“这时,在她眼前——在千万骚动的人群里面——卢嘉川、林红、刘大姐、“姑母”、赵毓青,还有她那受了伤的、刚才又像彗星一样一闪而过的江华的面庞全一个个地闪了过来。”
革命的战友永远都在身边,人流不尽,旗帜扬空,口号声声,精神永存......(卢伯斌)